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且使用广泛,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很高,这样就造成了百姓对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认识,我们经常听到“抗生素” “消炎药”的说法。但是,上述两个名称并不是同一个物质,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到底该如何区分抗生素与消炎药呢?
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消炎药指能消除机体炎症反应的药物,分激素(如地塞米松)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两大类。因此,抗生素、抗菌药物、抗感染药物具有从属关系,而消炎药与抗生素、抗菌药物、抗感染药物等无关,也就是说,抗生素不能用来“消炎”。
首先需要明确发热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产热等于散热,体温稳定。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致热源可由细菌感染人体后产生,也常见于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抗菌药物治疗是无效的。
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分为治疗性使用与预防性使用,其中治疗性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已查明感染病原的疾病。而预防性则比如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受细菌感染量、感染部位等因素的影响,抗菌药物一般在用药48~72小时后才能显效,体温下降,症状好转,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直至清除病原菌,用药时长依感染细菌的种类、感染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病人的生理病理状况有所不同,一般为1~2周。长时间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出现抗生素相关腹泻、菌群失调、肺部真菌感染、严重耐药菌等不良后果。(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三科马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