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椎体外系反应的护理要点
一、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当此调节功能失调,出现的反应即为锥体外系反应。
二、为什么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断了脑内的多巴胺受体,而调节肌肉协调运动与平衡的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减少,而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相对增多,则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三、锥体外系反应都会出现哪些症状?
1、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
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延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
2、急性肌张力障碍
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3、静坐不能
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4、迟发性运动障碍
出现吸吮、舔舌、咀嚼。
四、哪些药物可导致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常见于精神科,主要是由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同抗精神病药物之间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存在差异。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等风险较高,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风险居中,而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风险较低。出了抗精神病药,其他药物也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如抗菌药物、钙离子拮抗药、胃肠动力药、中药制剂等其他药物。
五、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怎么办?
1、轻度的锥体外系反应
若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没有给病人带来明显痛苦,且又能耐受,可不予特殊处理。
2、较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
如面部代办、眼神呆滞、上肢屈曲、慌张步态、坐立不安、心神不安、烦躁、急性肌张力障碍发作等,可给予对抗药物治疗。若不能减轻者,可减低药量或停药。
3、对于严重的椎体外系反应
如活动不能、自理生活困难、吞咽困难、反复发作的急性肌张力障碍、较重的静坐不能等,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并给予对抗药物治疗,必要时补充液体行支持疗法,加快药物的排泄。
六、锥体外系反应有哪些药物对症治疗?
1、盐酸苯海索
用法为每次2~4mg口服给药,每日2~3次,主要用于肌肉震颤、流延等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也可用于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障碍。
2、东莨菪碱
用法为0.3mg肌内注射,在缓解急性肌张力障碍和减轻严重静坐不能方面疗效快。
3、抗组织胺类药物
异丙嗪25~50mg口服给药,每日1~3次,或肌内注射,每次25~50mg。
七、锥体外系反应的护理要点
精神药物的副作用是经常发生的,程度不一,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精神药物的基本知识及其副作用的护理。
1、常见原因
病人个体差异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产生副作用也差异,应重视年龄、躯体状况及既往用药情况。不同种类的药物及给药途径,如注射用药,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副作用。疾病的不同时期,如疾病期,慢性恢复期等。药物的蓄积作用。
2、必要的处理
必要的处理通过必要的医护沟通,分析患者发生的锥体外系反应症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严重的副反应,应及时更换药物的种类及给药途径。
吞咽的处理:轻者进食水发生咳呛,重者可发生窒息死亡。故对一般困难者,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要小心喂食。严重者停止口腔进食,可给予鼻饲饮食或静脉输液,保证入量。
便秘的处理:属于一般副作用,不影响治疗,但病人极为痛苦。应鼓励病人多运动,适量多饮水,多吃蔬菜。如三日无大便,应给予导泻药物或灌肠处理。
尿路症状的处理:尿潴留,老年病人有前列腺肥大者,协助诱导排尿或导尿处理。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语言、表情、态度、姿势、行为、文字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安排,对病人进行科学的启发、教育或暗示,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和行为等,从而达到改善其心态、行为方式,促其病情好转或康复的一种重要的护理形式。鼓励和安慰:病人此时易产生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自信,自卑,要及时鼓励和安慰。说服和解释:讲清药物作用原理,消除不必要的担心、顾虑心理,以争取主动配合治疗。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开展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护理人员对病人施以热情关怀和耐心帮助,病人在住院期间渴望有亲人关怀,希望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神情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五科 刘雯)
|
|
今日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