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能睡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本是一件非常自然而正常的事情。可在现代社会,无论年龄大小,或老或少,无论性别,或男或女,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生活和学习工作压力。在重大压力面前,吃饭睡觉也就成了问题,变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越是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个体就越难以应对社会生活或工作压力,局面就更加糟糕。有许多人都表示自己睡不够、睡不好,导致白天状态不佳影响工作学习。失眠发生和维持的原因:
除了躯体疾病、精神障碍和活性物质的使用导致睡眠问题以外,面临的社会生活事件也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导致失眠得以维持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不当的行为应对(即睡眠行为)使得失眠得以继续甚至恶化;其二,对睡眠的过分关注,以及对有关认知的歪曲也妨碍了失眠症状的好转。
1、不当睡眠行为的原因
为了弥补睡眠的不足,通常会采取补睡的方式来达到睡眠的平衡。常见的补睡有白天打瞌睡、比预定时间晚起床、提前上床争取更多的睡眠时间等。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期内(一天或数天)维持了睡眠的平衡,但长期来讲,这种做法破坏了睡眠的生物节律;在不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在该睡觉的时候就不太容易睡着了。
2、有关睡眠的歪曲观念
对于睡眠的认知观念会影响或恶化睡眠问题。例如,对睡不着的焦虑、对睡好觉重要性的特别强调、对睡眠质量的苛求、对睡眠行为的过分关注等都会强化失眠的行为,使得自己更不容易睡着。
如何改善睡眠?
1、睡眠卫生教育
睡眠环境要求:卧室不受光线和声音干扰、夜间温度适宜.
妨碍睡眠的行为:避免空腹上床;避免过度喝饮料,少喝咖啡类饮品,避免饮酒、吸烟;.别把问题带到床上;避免看到闹钟.
促进睡眠的行为:规律进餐;规律锻炼.睡眠行为:限制在床时间,规律作息;每天同一时间起床;不要在不困的时候试图人睡;避免白天打盹
2、刺激控制法
.避免提前上床,要困倦时才能上床;
.避免在卧室以外的地方(如沙发)打盹,睡觉需到床上去;
.避免在卧室做其他事情,卧室/床只用来睡觉;
.每天固定时间起床,避免晚起床;
.避免白天打盹,非睡眠时间不能睡觉,保持清醒状态,尽管困难,也要尽量坚持;
.如果醒来实在不能入睡(超过15分钟),就起床并离开卧室,待有睡意再次上床入睡。(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秦强强)